走进民俗文化名村的天马村旧厝岭自然村,淳朴的村民们不仅为村里的普文书院名噪古兴化地域而感动自豪,更让他们为之兴奋的是,清朝咸丰年代,村里贞女徐金花上了县城东门外的贞女牌坊而沾沾自喜。至今,其人其事为村民津津乐道,简直视为当地的一个民俗文化的元素。
徐金花何方淑贤慧德,被村民如此礼遇呢?
据村里老人称,仙游县城东门外的贞女坊里有块按照清代格式建造的贞女石碑,长约150厘米、宽约80厘米、厚约6厘米,正面经过打磨,上面大概记录着徐金花的事迹。曾有村人抄录如下:徐金花,咸丰庚申十年十二月十四日生,卒于光绪丙申廿二年十月十一。待字闺中,许配郑君,嫁时婿病,婆替拜堂,不久夫夭,誓不再嫁,终老一生,为善乡里,广为传颂,故立贞坊。
所谓贞女坊,即贞节牌坊,是我国古代程朱理学提出“三纲五常”、“三从四德”的具体体现。实际上是一曲封建礼教祭坛上女性的悲歌。然而,徐金花之所以受到乡人的爱戴,并不是因为她不受人蛊惑而远嫁他方的贞女形象,而是其生前事孝公婆如父母、对待邻里乡亲如兄弟姐妹、看到病人如亲人的善德行为,在乡里口碑极好,威望渐高。成为附近村庄的“说话人”。这种德行甚至还化解两个村的宿敌矛盾呢。
话说自徐金花出嫁到旧厝岭后的一段时间,娘家渭坑与本村因相邻的山界发生了纠纷,双方甚至大动干戈,时有流血械斗的事件发生,两村从此结怨成宿敌,并定下两村老死不相往来、徐郑(渭坑和旧厝岭村的大族姓氏,意为两村不能通婚)不和亲的规矩。闹到后来,旧厝岭人西去古邑(今游洋镇)和渭坑人往东去涵头(今涵江)、莆田一样,战战兢兢地担心对方拦路报复。严重影响两村正常的生产生活。徐金花是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
有一天,徐金花呼来四位近亲汉子把自己送回娘家。当轿子抬至村头的山坳小路时,她便请他们回村,以免节外生枝。自己一直呆在轿子上,呼着娘家侄子。可山坳幽静,尽管她故意放声呼叫,好一阵子也不见人影,却引来一只野熊循声而至,惊得徐金花拿着拐杖就弃轿而逃。但毕竟是小脚女人,她蹒跚地拄着拐杖在山路上奔命,眼看野熊就要在坳口上扯上她的身体……说时慢,那时快。只听“嗖——”一声响,已经咬住徐金衣领的野熊的后背被一个尖锐的石棱掷中,它应声掉转头来看着四个大汉子,便知趣地往山林间逃窜而去。
原来,刚才抬轿的四个汉子听了徐金花的吩咐便撤回。但他们并不放心一个弱女子孤身一人在山间等人,便躲在远远地观望着,期待其娘家人早点过来接人。当那野熊的出现时,他们赶忙奔回来施救,使徐金花幸免于难。
正在轿夫们察看她的伤情时,山坳拐角出现了十来个汉子。看着轿夫围着姑娘,以为欲行轻薄。但气不打一处来地冲了上来,一看是旧厝岭人的仇敌,便围在是间欲行开打。徐金花眼看大势不妙,马上站起来护着轿夫团团转,不让娘家人非礼,并义正辞严地告诉娘家人,轿夫因两村结怨不敢直接把自己送进村里才招至野熊的事。同时,徐金花便趁机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地把双方几年来因地界产生纷争,给双方造成的生产生活的损失,一五一下地陈述了利害关系,并以古人“六尺巷”的故事劝双方各退一步,与人方便,让心安宁,使在场的汉子听了愧疚不已。最后在徐金花的见证下,握手言和。
一场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就这样被一个柔弱的女子化解了。此事一直在两村传颂着。从此,娘家人一直亲昵地称徐金花叫阿姑,或姑妈。又因为她平时与兴角山的吴妈颇有渊源。“姑”与“吴”在古兴化地域为谐音,在域外人前来求徐金花看病或办神事的人,便直呼“吴妈”。当然,其中还有另一层原因呢。
举凡兴化地,皆是吴妈人。话说古兴化地域,吴圣天妃女神的信俗文化深入人心,其分灵庙比比皆是。古邑堡(渭坑所属的金石村旧名)便有好几座吴妈庙。徐金花就是坚定的信仰者之一,她自小崇拜和信仰女神,并立志以吴妈为榜样。传说,徐金花得到吴妈僮身附神施泽,凡是前来求神问卦的,无不灵验,而且也懂得医学药理的她,平时上山采回草药,都是免费施舍给患者,可谓药到病除。遇有固执给给予钱帛者,她总以祖先精选此地世居,生活无忧,已是福德。何况自己孤生一人,一日亦是三餐而已,无需钱财积蓄,更应承荫郑樵祖德,传承夹漈家风;替吴妈泽惠黎民,保四方安康发达。徐金花总是以一番深明大义的话,说得让来人点头称是的同时,内心得到一次洗礼。
郑金花总是这样说的,也一直这样做的,这体现在她悬壶济世的行动上。有一年春天,莆田北部山区多处发生鼠疫,开始的症状与体征是无特征性的发热、畏寒、不适、头部及四肢疼痛、恶心、喉痛等,有时人体被疫蚤叮咬的部分的淋巴结出现淋巴腺炎,甚至发热、肿胀、红肿、变软、化脓,直至死亡。附近村庄好多人染上此疫而一命呜呼。
此疫刚发生的时候,徐金花在一次梦中得到药女神吴妈的指点,便于次日上北山官帽石下采草药回村,依法泡制成汤汁,分发给邻居,效果明显。她便将吴妈药方泽施四方,瘟疫很快得到遏制。她的德名更是不胫而走,成了人们心中的“活吴妈”。
传说,在她去世后的某一年,当地又发生了一次瘟疫,天马村隔一道石门为界,外石门也是疫情严重,而内石门却安然无恙。甚至有一天,几个村民同做一个梦,梦中的徐金花拿着一个药葫芦在石门内装水化药,使疫情无法侵入内石门,全村由此逃过一劫。由此,人们更加感念其恩德,世代相传。
今天,旧厝岭人纪念先贤徐金花(当地人称徐伯房,因其嫁到族亲第二房男丁为妻,故称之),不仅仅是其入了贞女牌坊,成为村民的骄傲,更重要的是徐金花所传承的孝敬长辈、贤淑慈慧、悬壶济世、睦邻亲善的好家风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旧厝岭人以“村僻开石门,天堑变通途”的胸怀,立志博学谋作为,团结共建好乡村。随着当地交通枢纽的成功构建和天马山风景区的开放开发,处于游洋“东大门”的天马人在徐金花精神的感召下,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洪流中,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必将是一幅家风良善、村风美丽、乡风文明的新画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