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圣天妃与涵江哆头的渊源

发布时间:2019-11-14 浏览量: 749
吴媛生于唐贞观二十三年,即公元649年农历七月十五日,出生地为江苏浮海白鹤村吴家庄。父亲吴竞,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善进乡,名锋,讳惠远,致仕后任唐仆射直笔,后因事弃官前往苏州城开设祖传药堂,铺名百福堂,人称百福先生。

吴媛生于唐贞观二十三年,即公元649年农历七月十五日,出生地为江苏浮海白鹤村吴家庄。父亲吴竞,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善进乡,名锋,讳惠远,致仕后任唐仆射直笔,后因事弃官前往苏州城开设祖传药堂,铺名百福堂,人称百福先生。吴竞生五男一女,长发、次兴、三良、四媛(女)、五瑞、六斌。因吴媛居四,故称四娘。


后避婚南下学武,艺成云游四方,悬壶济世,扶危救困,追逐九仙足迹,从尤溪入莆,择居兴角山培育农桑海殖,造福于民,受民爱戴。公元714年农历六月初一,吴媛上兴角山巅采药,时近晌午,坐在巨石上闭目养神,遂化蝶升天。百姓感其恩德,把其生前修道仙庐改建为馨角宫,塑像纪念,尊称吴妈、大妈、古妈、三妈(台湾)、慈感娘娘、太乙仙姑、吴氏圣妃、显圣天妃、法主仙妃、吴圣天妃等。自此,吴四娘成为百姓心目中的女神,香火不绝。


宋代道教兴盛,吴兴、吴媛兄妹治水有功,高宗绍兴十九年(公元1149年),兴化郡守陆奂钦奏请高宗皇帝敕封吴兴为义勇侯,吴媛为顺应夫人。宋淳佑二年(公元1242年),封吴媛为妙应灵济夫人,累封法主仙妃。至理宗淳佑五年(公元1245年),朝廷下旨褒扬吴氏一门治水开兴化北洋平原之先河有功,加封吴兴为“义勇普济侯”,妣叶氏为“昭惠夫人”,吴媛晋封为“吴圣天妃”。宋理宗钦赐“护国庇民”宝匾和两副对联:护国天妃功昭日月,庇民哲圣惠若乾坤;圣母显威灵震动满天星斗,天妃施神力共襄大地乾坤。明万历四十年,明神宗御赐“水为救民”宸翰一幅。


 而涵江三江口镇哆头昭惠庙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,殿内主祀女神——吴圣天妃。相传,在当年一场洪水将吴圣天妃神像冲入延寿溪,流顺至三江口哆头滩涂地带,被哆头善良渔民李阿七发现并敬奉而归。


当阿七走到村头一棵大榕树下的渔码头,觉得有些累了,便把神像放在树下,并解下背上的箩筐,在河边洗了洗手,歇脚一下。当他要重新背上箩筐,并要抱神像时,却费了九牛二虎的力也抱不起那尊神像。阿七只好在那里守着,待来了几个赶海的人前来一问,知道这是吴圣天妃女神显灵选地,众人便用石头简易砌成一个小庙,安放吴圣天妃神像,让渔民奉祀,那棵大榕树也被村民们称为“吴妈树”或“大妈树”。


吴圣天妃的威灵远播,宫庙也适应不了越来越多的善男信女的奉祀朝圣,便把吴圣天妃神像往村后迁10多米处,另建一处颇有规模的庙。说来奇怪,自从村里奉祀吴圣天妃女神以后,哆头村不但人丁兴旺,福寿绵长,健康平安,而且海滩养殖连年获得丰收,其所产的生蛏状如白玉,体肥味美,名冠宇内,颇得“白玉蛏”美名,还成就了“卖蛏成驸马”的一段姻缘。


随着吴圣天妃在三江口一带受善男信女的爱戴,信众们越来越多。有一天,渔民们下海作业时,发现三江汇流处有一支脊梁浮在海面上,任其海流涡旋而徘徊不前。众人合力捞起,只见中间写有“吴圣天妃”四个字。众人皆称奇,认为是吴圣天妃又一次显灵昭示哆头信众们盖新庙。于是,村中青壮人士便把那支脊梁抬进昭惠庙前,意欲从翻新旧庙。但脊梁比原来的庙宇长,旧址无法满足海上浮来的脊梁。经乡老问占卜后,在地师的测验一番,在现在的昭惠庙址上建设一幢崭新的庙宇,雄伟壮观,古色古香。


又一日,仙游兴角山来了一位老人,顺着秋芦溪访问到昭惠庙,说兴角祖宫有一株准备翻新祖宫的脊梁,是从龙潭山上砍下来,已修理后并写有“吴圣天妃”字样,在一个大雨天后,脊梁不翼而飞。经过他的顺流访察,这支脊梁一路顺着秋芦溪流到海面上,至今查无去处。当哆头信众告知那支漂到海面上的脊梁已被用作昭惠庙建设后,这位从圣山上来的老人不但没因失梁而悲,反而高兴与哆头信众们同呼吴圣天妃的圣灵!


从此,哆头群众得知吴圣天妃发迹的来龙去脉后,兴角祖宫与哆头昭惠庙来往密切。每年都派代表到兴角祖宫朝觐天妃,请香火圣水,带回白粿木炭,祈保平安,海产丰收。